洣水逐梦

洣江发源于炎陵,经高山,越平原,时而滔滔奔泻,时而悠悠缓流,由着自己的天性一路走来。进入攸县境内,在城东与攸河会合后,江面一下开阔了很多。在陆地交通运输不发达时期,这条水路是运输的主线,大大小小的船只进进出出停停靠靠,尉为壮观。攸城沿江一带曾是本县商贸中心、农副产品主要集散地和城镇居民住居集中点。名胜古迹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也结集在洣水河畔,如灵龟寺、禹王宫、龙王庙、西阁庵、县城对河的文明三塔等等依次排列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,由于陆上交通的发展,运输业不再利用江河,致使城东沿江一带失去了往日的繁华。

但自古以来,江河不仅是人们眼中美丽的景色,并且是与人们密不可分的生存依赖。只要你去开发她,江河自有江河的重任,一座座电站的建设,使江河重获新生,焕发着昔日的光彩。

建设攸县桐坝电站前,洣江流域已有12个梯级开发点。其实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,就有人提出,籍洣江与攸河汇合的宽阔江面,建一座电站。大家都觉得这主意好,但没有这么多资金丢在水面上,建电站成了一个遥远的梦。

2003年10月,一家投资商与攸县政府签订投资意向书。接着完成了项目可行性调研、水资源论证、防洪、水保、环保、地质灾害、国土预审等30多个评估和评审项目。但最终,这家投资商因投资大、回报慢选择了放弃。

正当为难时,海康公司来了。

他有心成全这幅巨幅画卷。

他要追逐攸县人四十余年的梦想。

2007年,电站经湖南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总院进行了初步设计。

2008年12月,由湖南省洞庭招标代理有限公司进行了土建施工和监理单位招标。

2009年2月,进行了水电单位招标。

2009年10月,桐坝水利综合枢纽工程(简称:桐坝电站)正式动工。冬天的江河,水流较少,是架桥筑坝的最佳时机,按行话说,抢水面。公司总裁亲临工地。天气寒冷,江风袭人。总裁见到有些民工,衣服破旧,脚露指头,上前询问,才知这些民工来自贵州、内蒙一些较贫困地区,再到他们的住宿处,见到铺盖单薄,有的甚至没有被子。总裁安排公司马上给这60多位民工送去60多双套鞋和 60多床被子。

为了抢水面,经得200多民工同意,春节期间不歇工,自大年初一至次年正月20日,公司给上班的民工每人每天补助100元,当日兑现现金。同时,将他们的家属接来攸县过年,并安排到宾馆,包吃包住。

桐坝电站动工,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。公司为了确保桐坝电站建设,旁无他念。株洲的数码城有20%的回报率,放弃了。深圳海康大厦增加预算7.8千万,暂停了。集中所有的资金和全部的精力投向了桐坝电站建设。为了筹资,总裁四处奔走,赶不上正常饭餐,就吃盒饭,拿几个馒头,边开会边啃,是经常的事。

2010年8月,攸县县政府从防洪泄洪方面考虑,先后四次变更工程设计,一是桥坝合一;二是闸坝孔数由原来的11孔增加到12 孔,三是坝址上游库区堤防由“十年一遇”的 防洪标准提高到“二十年一遇”。四是为减少右岸8户民居拆迁,变更右岸重力式挡墙的结构和布局。这些重大变更,有很大的难度。导致三期工程施工被停。增加征地费、拆迁补偿、优化设计费、设备延误费、监理延期费、合同延期赔偿费、贷款延期利息,还有砂子、水泥、钢材等材料涨价,劳务工资的上涨,工程造价增加到3亿元。

为了追赶时间,2013年2月25日,大坝指挥部召开誓师大会,奋战150天桐坝电站竣工,向建党92年献礼。誓师大会后,工地上红旗招展,车水马龙,民工精神焕发,干劲冲天。公司总裁穿着套鞋,打着雨伞,屡屡地出现在工地上。

2013年7月,桐坝电站主体工程如期结束。

7月9日通过大坝安全鉴定。

7月28日大坝下闸蓄水。

人们一眼望去,发现疲惫的公司总裁似乎在桐坝电站建设中加快衰老了几岁。但此时,他有如一个孩童,了却了一桩心愿,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。

2013年10月23日,我国传统节气“霜降”。对于攸县桐坝电站来说,已然经过了严寒的冬季,迎来了春天。丰盈的江面有快艇和摩托艇冲浪;江面上空动力伞盘旋翱翔,两岸锣鼓喧天,人声鼎沸。桐坝电站并网发电庆典仪式在这里举行。

笔者怀着崇敬的心情,采访桐坝电站的建设,探寻其中的境界,那殷实的乡情,那博大的胸怀,那奉献的精神,令人感动。

首页    社会评价    洣水逐梦